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AI 输出的内容的法律属性引发了广泛关注,特别是输入端的提示词问题逐渐被重视。近日,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 AI 提示词的著作权侵权案作出了一审判决,成为该领域的首例案例。
案件的原告是一家美术创作公司,因其在2022年创作的六组提示词而起诉两名被告。原告的提示词内容涵盖了画作的艺术风格、主体元素和材质细节等,诸如 “新艺术风格插图 —— 巨型海蓝宝石冥河水母” 和 “华丽的镶金木制相框” 等。这些提示词用于在 Midjourney 平台上生成艺术作品,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。然而,被告的作品与原告生成的画作高度相似,原告认为这侵犯了其对提示词的著作权,并要求停止侵权及赔偿。
被告则辩称,提示词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,其行为不构成侵权,并表示原告在使用 Midjourney 时已放弃相关权益,认为其行为符合合理使用范围。
经过审理,法院认为涉案的六组提示词只是简单的指令或描述,缺乏必要的独创性。提示词的结构仅为基本要素的罗列,并未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化创作和独特的艺术判断。法院指出,提示词虽然传达了一定的创作意图,但并不具备著作权法所要求的作品特性,因此原告对提示词不享有著作权,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。
这一判决为 AI 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,也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。
划重点:
🌟 原告为美术创作公司,因提示词生成的作品起诉被告侵犯著作权。
📝 被告辩称提示词不受著作权保护,且符合合理使用范围。
⚖️ 法院裁定提示词缺乏独创性,原告不享有著作权,驳回诉讼请求。
via AI新闻资讯 (author: AI Bas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