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能帮你写代码,但把代码变成软件,还是得靠人

AI 能写代码,但它造不出软件

最近,我收到越来越多的消息:陌生人发来一坨 AI 生成的代码,配上一句“能帮我把它变成产品吗?”。

发信人往往是律师、销售、医生,甚至是咖啡店老板。他们没有写过一行生产代码,却用最新的 AI 工具在周末拼出了一个能跑的 demo。界面亮眼、交互顺畅、功能看似齐全——至少在本地机器上点两下是这样的。 然后,他们卡住了。卡在“上线”两个字上。 于是他们开始满世界找技术合伙人、CTO、外包团队,愿意用股权、现金、分成换取一个承诺:把这个玩具变成生意。

这让我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—— 如果 AI 真的能取代软件工程师,为什么这些人还需要我们?

这种感觉非常有共鸣,是我看到安仔的推文进而写下这篇,原文是Claude ceo 的一篇介绍bytesauna.com/post/coding… AI 会“写代码”,但它不会“做软件” 作者:Matias Heikkilä

你有没有发现,最近有相当多的人在到处寻找技术合伙人或者 CTO?

反正我吧,收到了多得惊人的这类咨询;他们的话术大同小异:“嘿,我这儿有个‘凭感觉编程 (Vibe Coding)’搞出来的 App,你愿意帮我把它做成‘生产就绪’(也就是能正式上线、稳定运行)的版本吗?”

我大概能给这些人画个像。想象一下:他们非常懂自己的业务,但一直以来都缺乏技术能力,没法把好点子变成现实——他们可能是个法律顾问,或者客户经理。

这些人干嘛要找我呢?

我也琢磨了一下,我觉得这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:到底有什么事是他们靠生成式 AI (GenAI) 没法独立完成的?

这不正是现在人人都想搞明白的问题吗?大家都想知道这些模型的能力边界。或者,说得再直白点:大家都想知道哪些工作很快要被淘汰了。

我收到这些求助,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“软件工程”这个行业的一些问题。我的意思是,如果软件工程真的已经被 AI 自动化了,那根本不会有人来找技术合伙人。

嗯,我想我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收到这些请求了。关键在于:AI 会写代码,但它不会构建软件。

这是我在花了大量时间用 AI 辅助编程、并且看了无数别人的演示之后,得出的结论。

圈内有句老话:写代码容易,软件工程难。

现在看来,说大语言模型 (LLM) 已经能自动化“大量写代码”的工作,这挺公允的。像 GPT-5 这样的模型(这里作者指代的是未来更强的模型),在解决那些定义清晰、孤立的小问题时,成功率相当高。

但是,“写代码”本身并不是大多数程序员拿工资的真正原因。构建一个能正式上线的 App,那不叫“写代码”,那叫“软件工程”。

在我看来,当你试图把一个“演示版 (demo)”变成一个“真正的产品”时,“写代码”就升级成了“软件工程”——而这,恰恰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人带着他们的项目来找你的时候。

我其实也不太清楚为什么 AI 至少目前还无法“构建软件”。

也许这和工作的本质有关。当你以写软件为生时,你的核心任务是处理“复杂性”。一个普通的线上产品,它做的可能只是一堆简单的事情。真正的挑战是,如何让“成百上千件”简单的事情同时不出错地运行,并且让整个系统保持“可维护性”。

换到我们今天讨论的 AI 话题下,这句话可以这么说:演示一个“功能”是一回事;而用一种支持“集成、扩展和长期可维护性”的方式来“构建”这个功能,则完全是另一回事,难度天差地别。

当你点开那些人发来的代码时,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让 App 生产就绪”,真正的意思其实是“把这些代码全删了,从头重写”。

我觉得,这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我们在 AI 发展上目前所处的阶段。

下面是我的个人认知和理解

代码 ≠ 软件

写代码从来不是软件工程里最难的部分。 把一个明确定义的小任务拆成函数、补全语法、跑通单元测试——今天的 AI 已经炉火纯青。你给它一个 user story,它能吐出结构清晰、类型标注、测试覆盖的代码,速度比大多数 junior 快十倍。

但软件不是代码的堆叠。 软件是一座城市:

有下水道(错误处理、日志、监控)
有供电系统(部署、扩容、降级)
有消防通道(安全、合规、审计)
有城市规划(架构、分层、演进路径)

AI 能给你盖一栋漂亮的别墅模型,3D 渲染、灯光效果、VR 漫游一应俱全。

可它不会告诉你:

这栋楼的地基能不能扛台风?
消防通道够不够宽?
十年后要加装电梯,墙体要不要留洞?

那些找上门的人,拿来的正是这种“模型房”。

运行在 localhost:3000,依赖本地 SQLite,硬编码 API key,错误直接 console.log。 它能演示,却经不起风吹雨打。

复杂度的管理是人的专属 软件工程的核心不是“写”,而是“管”。

管理的是复杂度。

一个生产系统往往由几百个“简单”模块组成。单独看,每个模块都平平无奇:

用户登录
订单支付
库存扣减
消息推送 但要把它们同时跑起来,还要满足:
99.99% 可用性
峰值 10 万 QPS
数据最终一致
支持多地区部署
能平滑升级不掉单
出错能秒级回滚
成本控制在预算内 这就是几百个“简单”同时成立的约束条件。

AI 能解决其中一个,却无法同时满足全部——因为它没有“整体观”。

它不知道:

这个缓存失效策略在双十一会雪崩
这个数据库索引在数据倾斜时会锁表
这个第三方 SDK 在 iOS 18 上会闪退 这些知识不在训练数据里,而在无数次深夜排障的肌肉记忆里。

AI 是超级实习生,不是建筑师 把 AI 想象成一个顶尖的实习生:

学得快、码得快、文档写得漂亮
但没有 product sense
没有 cost awareness
没有 risk radar

你让它实现“用户上传头像”,它会给你一个完美封装的函数。 但它不会问:

图片要不要压缩?存储用 S3 还是 CDN? 热点怎么做? 违规内容怎么审核? GDPR 合规怎么落地?

这些问题不是“代码问题”,而是“系统问题”。

它们分布在产品、运维、安全、财务、法务的交界处。 AI 没有跨部门的上下文,也没有权衡利弊的动机。

门槛没有降低,只是前移了 AI 把“写代码”的门槛拉低到几乎为零, 但把“定义问题”的门槛拉高了十倍。

过去,想法 → 代码 的链路被技术能力卡住。

现在,想法 → demo 只需一个 weekend。 但 demo → 产品 的链路,依然被复杂度管理卡住。

那些非技术创始人用 AI 跳过了第一道关卡, 却撞上了第二道更高、更硬的墙。 他们需要的不是“会写代码的人”, 而是“能把复杂度翻译成可持续系统的人”。

未来的分水岭 AI 不会取代软件工程师, 但会重新定义软件工程师。

未来的顶尖工程师不是写最多代码的人, 而是:

最懂业务,能把模糊需求翻译成可验证的约束
最懂系统,能在数百个维度上做最优权衡
最懂演进,能设计出“十年不重写”的架构 AI 会成为他们的超级杠杆:
自动生成 boilerplate -
智能重构 legacy 码 -
实时建议最佳实践 但杠杆再长, 方向盘还是握在人手里。

工具在进化,护城河在升级 AI 能写代码,却造不出软件。

AI 能写代码,
但软件是人驯服复杂度的艺术。
这条鸿沟,短期无解。
这条护城河,正在加固。

所以,下次有人拿着 AI demo 找你说“就差上线了”, 你可以微笑点头: “这屎山,老子改不动,找你的 AI去呀!”要干也不是就可以,加钱我重写!

via 掘金人工智能本月最热 (author: XCaptaino)
 
 
Back to Top
Copyright © 2025 BESTAI. All rights reserved.
BEST AI API中转 - OpenAI DeepSeek Claude Gemini Grok MidJourney API 2.8折起
[email protected]